對於香港的語言文字使用現狀,教育界、報刊雜志均慣用“兩文三語”的說法。認為香港的教育以及工作用語應該采用“兩文三語”。比如,公務員的招聘廣告就清楚地要求香港特區政府要建設一支掌握“兩文三語”的公務員隊伍,因此,應試者需要掌握廣東話之外的英語和普通話。實際上,“兩文三語”的提法本身就存在一些邏輯上的沖突。
按照香港社會的用法,“兩文三語”中的“文”是指“文字”,“三語”指的是三種方言或是三種語言呢?按照一般邏輯,如果“兩文”是英文和漢文,分別對應於英語和漢語,那麼,“三語”的提法就不妥;反過來,如果“三語”的確是指三種語言,也就是如一些西方語言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廣東話是不同於普通話的一種語言,正如香港有些人強調的“粵語”與“國語”的差別。那麼,三語應該對應於“三文”,而不應該祗對應於“兩文”。有人會說,使用漢文並不代表是漢語,比如從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使用的是漢字,他們所使用卻並不是漢語。是的,沒錯,以前的確如此,但後來韓國和越南改用拼音文字,日本文字體系裏面雖然還有漢字,但“當用漢字”已經被限制在2000字以內。也就是說,不同的語言使用相同的文字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方便。實際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如果“粵語”和“國語”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那麼,就應該推行不同的文字。就應該在學校教育裏面推廣“粵文”,而不應該讓學童說著“粵語”去學“國文”。不過現今香港的狀況是,學校教育用語方面是說著“粵方言”去學習以北方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為基礎的“中文”,而不提倡用“粵文”。這樣一來出現的問題是學童在家裏說廣東話,到學校所學的文字是需要用一種非口語的方式念的“中文”,從而給學童增加了許多學習負擔。筆者是同意廣東話不是一種不同於普通話的語言,因此,使用廣東話的學童學習普通話或者“中文”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應該直接采用普通話教學“中文”,不然就應該用“粵語”教“粵文”。實際上,這裏面包含了香港地方文化認同,甚至是一些政治色彩。香港的政商界都掌握在少數精英手裏,這些精英實際上多數是得益於他們的英國語文水平,而不是中國語文水平。對這些人來講,強調“三語”不僅可以強調香港地方認同,還可以把廣東話作為一個“擋箭牌”,擋住來自中國的大陸、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使用“國語”的人來搶飯碗。同時也讓不少會流利使用普通話但不會說廣東話的歐美澳等地人士望而卻步。因此,香港某間知名大學社會學系在招聘教授的時候特別注明“祗要研究中國社會的就可以,並不一定必須會說中文”。真不懂,就算教學語言可以用英語而不用漢語,可是,一個不會漢語的人去研究中國社會就已經打了折扣。如果只能靠第二手材料,研究結果未必可信。招聘這樣的人來當教授真的就會厲害嗎?幾十年前,歐美的一些知名大學可能會請一些不會英語的“國學”大師去作教授,可是要延請研究他們本土社會的人絕對不會提出“不會英語也可以”這樣荒唐的廣告詞。或許這個廣告裏面的Chinese指的是廣東話,就是說不會廣東話也可以,但我要說的是,如果要強調“兩文三語”就要強調“廣東話”,不然,就祗要提“兩文兩語”或“英漢雙語”就可以了。不過,這個時候在教育、招聘等方面如果不刻意區分廣東話和普通話的話,可能繼續讓一些“精英份子”擔心自己因為沒有了廣東話的優勢而不再“精英”。
對於語言使用情況,香港慣用“兩文三語”的說法。“兩文”者,中文、英文也;“三語”者,粵語、英語和普通話也。依余之見,香港的語言使用現狀實為“三言兩語”也。“三言”者,英語、漢語粵方言以及北方方言的代表——普通話;“兩語”者,也即漢語、英語,以及相應的漢文、英文。“兩文三語”與“三言兩語”,看似區分不大,實際上反映為截然不同的語言態度,也影響著香港的語文教育的態勢與走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